個人信用市場發展和市場需求的前景
2010/12/8 16:35:25
1、個人信用市場的現狀分析
人類社會的發展經歷了實物經濟、貨幣經濟、信用經濟三個階段,信用經濟是市場經濟發展的高級形態。市場經濟承認人們個體利益和財產所有權的合法性,強調任何人不得以侵犯他人利益和財產權利的手段牟取自身的利益,任何損害他人利益和財產的行為都是非法行為,這是市場經濟本質屬性的要求。信用正是建立在市場經濟本質屬性之上的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市場經濟是一種法制經濟,更是一種信用經濟,可以說沒有信用就沒有市場經濟的產生和發展。發達國家的市場經濟都是從自然經濟的基礎上發育成長起來的。從貨幣支付手段的出現開始,信用就成為了商品經濟、市場經濟發展的前提條件。許諾、承諾、保證等等都以信用為基礎。在講求信用的基礎上,市場經濟得以成長壯大起來,因而整個市場經濟都是建立在信用這一基石之上。即發達國家信用制度建立在先,市場經濟發展在后。
而中國與之不同,中國目前所建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別國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建立的背景不同。中國是市場經濟建立在先,信用制度建立在后。中國政府宣布到2000年末已初步建立起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但信用制度建設的試點在2001年才剛剛開始展開。這是因為中國是在計劃經濟的基礎上開始向市場經濟轉軌的,過去由行政命令銜接的企業間和個人間的經濟聯系,是不需要多少信用來發揮作用的。而當市場取向的改革被啟動的時候,社會并未同步確立起講求信用的市場規則,競爭便在沒有信用約束的環境下展開。由于各經濟主體趨利動機日益強烈,在社會沒有完善法規和執法的情況下,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成為一種普遍的行為準則,社會失信現象比比皆是。在趨利動機至上的驅策下,當人們為了300%的利潤而敢踐踏一切人間法律,甚至不惜冒絞首的危險時,信用的作用自然為零。假冒偽劣充斥市場、合同如同一紙空文、經理人缺乏誠信,各種經濟欺詐層出不窮、普遍而嚴重的債務拖欠,種種失信現象,令人觸目驚心。有調查顯示,失信僅次于腐敗,已經成為阻礙經濟發展的第二大因素。
中國向市場經濟的轉軌是建立在缺乏信用意識和相關制度建設的基礎上,所以其發展是不健康的。我國至今沒有健全的信用法律制度,這種狀況的持續實際已開始導致整個社會出現信用危機,并已嚴重影響我國經濟的發展。信用危機體現在幾個不同層面:其一是商業信用危機,出爾反爾、毀約、違約、欺詐簽約、惡意騙約等行為頻頻出現;其二是金融信用危機,由于匱乏金融信用,銀行等金融機構不敢放貸投資,擔保者如履薄冰;其三是產品信用危機,虛假宣傳廣告盛行,不實承諾比比皆是。在這種存在信用危機的市場環境中,守信成本相當高,而短期內失信收益并不低。這種懲善揚惡的信用氛圍,惡化了市場環境,以致出現了守信者步履維艱、消費者提心吊膽的不良世風。
中國古代的傳統觀念是非常重視信用尤其是個人信用的。“無信不立”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君子重然諾”、“一諾千金”、 “好借好還再借不難”,中國文化傳統中始終都有強調個人信用的基本理念。現在這一優秀傳統的作用已大大淡化,我們面臨著嚴峻的重建信用的任務。這種重建,一方面是恢復發揚中國原有的道德意識和信用觀念,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進行現代社會基本信用規則、體系的建設。建立個人信用體系,是不可以靠個人的感情因素及自我認知能力來建立的,應該靠法律手段來督促個人講信用,用制度建設的方法來提供社會講求信用的工具和氛圍。靠這些手段督促個人信用比靠個人的感情及認知能力來建立個人信用更有利于社會的進步發展。只有通過法制來規范信用行為,形成政府、企業和個人完整的良性的信用鏈條,才能實現信用的重建。
2、個人信用評估的市場需求前景分析
目前在企業、政府和個人這樣三個擁有信用資源的社會經濟活動主體中,政府的信用資源已經開發得比較充分,上萬億國庫券的累計發行說明政府信用資源的廣泛運用,而企業的信用資源可能已經被過度開掘,“三角債”和企業債務負擔過重等現象都是企業信用資源被過度動用的反映。但與此同時,社會整體中的個人信用資源卻幾乎沒有得到觸及。這顯然是一個非常不合理的國民負債結構。一方面,我國作為人口大國,龐大的個人信用資源被長時間閑置,這不能不說是一個極大的浪費;另一方面,在市場經濟下,負債總是意味著風險,而風險被高度集中于政府和企業,這種嚴重不均衡的風險分布顯然也不利于社會經濟發展的長期穩定。顯然,開拓個人信用資源將有助于調整這種不合理的國民負債結構。
而要開拓個人信用資源,一個較為完善的個人信用評估系統是必不可少的,否則個人信用資源的利用只是一句空話。按照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我國有12.6億人口,其中城鎮人口約4.56億,農村人口約8.04億,如果城鎮按人口30%的比例建立起個人信用記錄,則有1.368億人口將進入個人信用評估系統;農村按10%的人口比例建立起個人信用記錄,將有8040萬人口進入個人信用評估系統,合計至少有2.172億人口進入個人信用評估系統,這毫無疑問是一個商機無限、廣闊無比的市場。從目前情況看,美國是世界上信用交易額最高的國家,其信用交易和信貸消費總額每個月在 2000億美元以上。我們可以充滿信心的憧憬,未來中國的信用市場在若干年后也會有這一天。
發達國家的發展史證明,如果個人沒有信用或者有不良的信用記錄,不但求職謀業困難重重,而且銀行不會發放貸款,商場拒絕其購物,電話公司也不會為其提供服務;如果企業沒有信用或者有不良的信用記錄,銀行自然不會貸款,公司也休想上市,上市者則股票會一落千丈,各類債主也會紛紛找上門來要求償還債務,可謂步履維艱。正因為如此,很少有個人或者企業不在意其信用,這樣經濟秩序自然就有了較為充分的保障。我國已初步建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初步具備了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法制環境與競爭機制,但尚未形成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信用制度,目前經濟生活對建立信用制度已提出迫切要求,社會普遍存在的失信現象已構成經濟增長的桎梏,嚴重阻礙了經濟發展的進一步推進。這要求我們要迅速進行信用制度這種市場經濟的基礎建設,為各行各業提供信用資料和評估結果。
目前國家信用和企業信用評估已先行一步,個人信用則剛剛舉步,雖目前只是“小荷才露尖尖角”,但起于青萍之末的風,最終是會攪動天地的。這正是占得先機的最佳時刻。
3、加入WTO對個人信用制度建設的影響
(1)對政府的影響
加入WTO后,競爭將在各方面展開,其中一個重要競爭是國家之間的制度競爭,即所選擇規則或規則體系之間的競爭。不同的規則或規則體系對一個國家內部的政治過程和經濟過程的運作成本水平產生影響,而這種運作成本水平又對該國家的規則或規則體系產生影響,促成規則或規則體系的主動或被動調整。個人信用制度的建設正是這類制度競爭的題中之意,一個不講信用的社會在世界市場競爭中是沒有立足之地的。美國認證協會主席米洛·葛若說:“中國進入世界貿易組織后,人們對于中國經濟的印象,首先是企業產品的質量,其次是政府的信用,然后是一個良好的法律的保障。綜合起來的信用是我們做出判斷的眼睛”。由此可以判斷,國家將會加快信用制度建設的步伐,必定從法律上、政策上增強建設的力度,優先建立競爭秩序框架,以夯實市場競爭的基礎。
(2)對市場的影響
正因為個人信用評估是市場經濟必不可少的基礎制度建設之一,在國內又有著廣闊的市場前景,因此在我們已經加入WTO,必須與國際慣例接軌的背景下,在國內個人信用評估剛剛起步,個人信用相關資料嚴重供不應求的市場條件下,勢必面臨國內外兩方面的競爭。首先,國外資本雄厚、經驗豐富的老牌個人信用評估機構勢必長驅直入,因為信用評估屬于服務貿易的范圍,加入WTO后勢必對外商開放。其次,由于個人信用評估是一個全新的領域,國家尚未頒布市場禁入的規定,可以說是一個完全競爭的市場,國內民間商業機構也會紛紛涉足其中,搶分蛋糕。再次,國家有關部門也有可能效法歐洲各國政府,將此行業由央行或其指定機構經營,納入其直接管轄之下。總之目前競爭已迫在眉睫,如不能抓住先機,發揮本土優勢和先行優勢,很可能在競爭中喪失機會。
所以,我國在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很有必要吸收、借鑒發達國家的信用制度,以建立、完善我國的信用體系,將其納入以法治國的軌道,保障我國市場經濟的良性發展和健康的市場秩序。而信用調查和信用管理業務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也必然會促使我國個人和企業注重自己的信用狀況,從而加快中國建立信用制度的進程。
人類社會的發展經歷了實物經濟、貨幣經濟、信用經濟三個階段,信用經濟是市場經濟發展的高級形態。市場經濟承認人們個體利益和財產所有權的合法性,強調任何人不得以侵犯他人利益和財產權利的手段牟取自身的利益,任何損害他人利益和財產的行為都是非法行為,這是市場經濟本質屬性的要求。信用正是建立在市場經濟本質屬性之上的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市場經濟是一種法制經濟,更是一種信用經濟,可以說沒有信用就沒有市場經濟的產生和發展。發達國家的市場經濟都是從自然經濟的基礎上發育成長起來的。從貨幣支付手段的出現開始,信用就成為了商品經濟、市場經濟發展的前提條件。許諾、承諾、保證等等都以信用為基礎。在講求信用的基礎上,市場經濟得以成長壯大起來,因而整個市場經濟都是建立在信用這一基石之上。即發達國家信用制度建立在先,市場經濟發展在后。
而中國與之不同,中國目前所建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別國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建立的背景不同。中國是市場經濟建立在先,信用制度建立在后。中國政府宣布到2000年末已初步建立起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但信用制度建設的試點在2001年才剛剛開始展開。這是因為中國是在計劃經濟的基礎上開始向市場經濟轉軌的,過去由行政命令銜接的企業間和個人間的經濟聯系,是不需要多少信用來發揮作用的。而當市場取向的改革被啟動的時候,社會并未同步確立起講求信用的市場規則,競爭便在沒有信用約束的環境下展開。由于各經濟主體趨利動機日益強烈,在社會沒有完善法規和執法的情況下,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成為一種普遍的行為準則,社會失信現象比比皆是。在趨利動機至上的驅策下,當人們為了300%的利潤而敢踐踏一切人間法律,甚至不惜冒絞首的危險時,信用的作用自然為零。假冒偽劣充斥市場、合同如同一紙空文、經理人缺乏誠信,各種經濟欺詐層出不窮、普遍而嚴重的債務拖欠,種種失信現象,令人觸目驚心。有調查顯示,失信僅次于腐敗,已經成為阻礙經濟發展的第二大因素。
中國向市場經濟的轉軌是建立在缺乏信用意識和相關制度建設的基礎上,所以其發展是不健康的。我國至今沒有健全的信用法律制度,這種狀況的持續實際已開始導致整個社會出現信用危機,并已嚴重影響我國經濟的發展。信用危機體現在幾個不同層面:其一是商業信用危機,出爾反爾、毀約、違約、欺詐簽約、惡意騙約等行為頻頻出現;其二是金融信用危機,由于匱乏金融信用,銀行等金融機構不敢放貸投資,擔保者如履薄冰;其三是產品信用危機,虛假宣傳廣告盛行,不實承諾比比皆是。在這種存在信用危機的市場環境中,守信成本相當高,而短期內失信收益并不低。這種懲善揚惡的信用氛圍,惡化了市場環境,以致出現了守信者步履維艱、消費者提心吊膽的不良世風。
中國古代的傳統觀念是非常重視信用尤其是個人信用的。“無信不立”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君子重然諾”、“一諾千金”、 “好借好還再借不難”,中國文化傳統中始終都有強調個人信用的基本理念。現在這一優秀傳統的作用已大大淡化,我們面臨著嚴峻的重建信用的任務。這種重建,一方面是恢復發揚中國原有的道德意識和信用觀念,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進行現代社會基本信用規則、體系的建設。建立個人信用體系,是不可以靠個人的感情因素及自我認知能力來建立的,應該靠法律手段來督促個人講信用,用制度建設的方法來提供社會講求信用的工具和氛圍。靠這些手段督促個人信用比靠個人的感情及認知能力來建立個人信用更有利于社會的進步發展。只有通過法制來規范信用行為,形成政府、企業和個人完整的良性的信用鏈條,才能實現信用的重建。
2、個人信用評估的市場需求前景分析
目前在企業、政府和個人這樣三個擁有信用資源的社會經濟活動主體中,政府的信用資源已經開發得比較充分,上萬億國庫券的累計發行說明政府信用資源的廣泛運用,而企業的信用資源可能已經被過度開掘,“三角債”和企業債務負擔過重等現象都是企業信用資源被過度動用的反映。但與此同時,社會整體中的個人信用資源卻幾乎沒有得到觸及。這顯然是一個非常不合理的國民負債結構。一方面,我國作為人口大國,龐大的個人信用資源被長時間閑置,這不能不說是一個極大的浪費;另一方面,在市場經濟下,負債總是意味著風險,而風險被高度集中于政府和企業,這種嚴重不均衡的風險分布顯然也不利于社會經濟發展的長期穩定。顯然,開拓個人信用資源將有助于調整這種不合理的國民負債結構。
而要開拓個人信用資源,一個較為完善的個人信用評估系統是必不可少的,否則個人信用資源的利用只是一句空話。按照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我國有12.6億人口,其中城鎮人口約4.56億,農村人口約8.04億,如果城鎮按人口30%的比例建立起個人信用記錄,則有1.368億人口將進入個人信用評估系統;農村按10%的人口比例建立起個人信用記錄,將有8040萬人口進入個人信用評估系統,合計至少有2.172億人口進入個人信用評估系統,這毫無疑問是一個商機無限、廣闊無比的市場。從目前情況看,美國是世界上信用交易額最高的國家,其信用交易和信貸消費總額每個月在 2000億美元以上。我們可以充滿信心的憧憬,未來中國的信用市場在若干年后也會有這一天。
發達國家的發展史證明,如果個人沒有信用或者有不良的信用記錄,不但求職謀業困難重重,而且銀行不會發放貸款,商場拒絕其購物,電話公司也不會為其提供服務;如果企業沒有信用或者有不良的信用記錄,銀行自然不會貸款,公司也休想上市,上市者則股票會一落千丈,各類債主也會紛紛找上門來要求償還債務,可謂步履維艱。正因為如此,很少有個人或者企業不在意其信用,這樣經濟秩序自然就有了較為充分的保障。我國已初步建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初步具備了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法制環境與競爭機制,但尚未形成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信用制度,目前經濟生活對建立信用制度已提出迫切要求,社會普遍存在的失信現象已構成經濟增長的桎梏,嚴重阻礙了經濟發展的進一步推進。這要求我們要迅速進行信用制度這種市場經濟的基礎建設,為各行各業提供信用資料和評估結果。
目前國家信用和企業信用評估已先行一步,個人信用則剛剛舉步,雖目前只是“小荷才露尖尖角”,但起于青萍之末的風,最終是會攪動天地的。這正是占得先機的最佳時刻。
3、加入WTO對個人信用制度建設的影響
(1)對政府的影響
加入WTO后,競爭將在各方面展開,其中一個重要競爭是國家之間的制度競爭,即所選擇規則或規則體系之間的競爭。不同的規則或規則體系對一個國家內部的政治過程和經濟過程的運作成本水平產生影響,而這種運作成本水平又對該國家的規則或規則體系產生影響,促成規則或規則體系的主動或被動調整。個人信用制度的建設正是這類制度競爭的題中之意,一個不講信用的社會在世界市場競爭中是沒有立足之地的。美國認證協會主席米洛·葛若說:“中國進入世界貿易組織后,人們對于中國經濟的印象,首先是企業產品的質量,其次是政府的信用,然后是一個良好的法律的保障。綜合起來的信用是我們做出判斷的眼睛”。由此可以判斷,國家將會加快信用制度建設的步伐,必定從法律上、政策上增強建設的力度,優先建立競爭秩序框架,以夯實市場競爭的基礎。
(2)對市場的影響
正因為個人信用評估是市場經濟必不可少的基礎制度建設之一,在國內又有著廣闊的市場前景,因此在我們已經加入WTO,必須與國際慣例接軌的背景下,在國內個人信用評估剛剛起步,個人信用相關資料嚴重供不應求的市場條件下,勢必面臨國內外兩方面的競爭。首先,國外資本雄厚、經驗豐富的老牌個人信用評估機構勢必長驅直入,因為信用評估屬于服務貿易的范圍,加入WTO后勢必對外商開放。其次,由于個人信用評估是一個全新的領域,國家尚未頒布市場禁入的規定,可以說是一個完全競爭的市場,國內民間商業機構也會紛紛涉足其中,搶分蛋糕。再次,國家有關部門也有可能效法歐洲各國政府,將此行業由央行或其指定機構經營,納入其直接管轄之下。總之目前競爭已迫在眉睫,如不能抓住先機,發揮本土優勢和先行優勢,很可能在競爭中喪失機會。
所以,我國在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很有必要吸收、借鑒發達國家的信用制度,以建立、完善我國的信用體系,將其納入以法治國的軌道,保障我國市場經濟的良性發展和健康的市場秩序。而信用調查和信用管理業務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也必然會促使我國個人和企業注重自己的信用狀況,從而加快中國建立信用制度的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