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問題在我國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的現階段顯得十分突出。信用缺失導致了市場秩序的混亂,并對社會風氣造成了極其惡劣的影響。據報道:我國每年由于信用問題的損失高達6000多億。據央行的統計,我國四大國有銀行開戶企業中,有逃廢債行為的企業占到了50.45%,逃廢的貸款額占貸款本息的30.1%。筆者還從報上看到:有外國團隊來中國之前要進行專門的“來華旅游教育”。其內容既無關中國之燦爛文化,也并非我國之秀美山川,而是告知本國旅游者:中國是一個不講誠信的國家,告知如何躲避來華旅游過程中的各種購物陷阱,如何在景點、商店、商販虎視眈眈的誘迫下捂緊自家的錢袋。可見由于信用的缺失,已經給國家榮譽造成了很大損失。特別是老百姓更是對信用缺失下的市場經濟不得不處處設防: 住店怕黑 ,乘車怕甩,交易怕宰,購物怕劣,收款怕假,買賣怕騙,辦事怕拖……等等。由此可見,信用問題的嚴重性已經引起了全社會的關注,以至于可以用“信用危機”來形容。
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已經多年了,WTO最核心的價值是其公平、公正、公開的市場機制和一整套完善的信用體系。我國企業要參與國內外市場競爭,企業信用就是第一通行證。世貿組織總干事穆爾曾尖銳指出,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以后最缺乏的不是資金、技術和人才,而是信用。因此,增強全社會信用意識,建立完善的信用管理體系,促進經濟社會的健康有序發展,已迫在眉睫。
我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堅持的基本原則為:政府推動、市場化運作、全社會廣泛參與;統籌協調、總體規劃、分步實施、分層推進;誠信宣傳教育與制度化規范并重;促進信用服務行業發展與加強信用監管相結合。這一基本原則充分表明了我國政府在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方面所持的意見。鼓勵“市場化運作、全社會廣泛參與”。第三方征信機構將是推動我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主要力量,而筆者認為形成這一原則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點:
第一,作為市場經濟的主要參與者,政府、企業、社會團體、協會等,多是管理者與被管理者的關系,或者有一定的利害關系,毫無疑問,他們之間不可避免的會存在一些矛盾和利益關系。所以政府不做社會信用體系的直接參與者,而只是推動行業發展。
第二,行業協會出具信用評估報告僅僅只是反映了企業某一方面的信用信息。如:銀行的信貸信息;稅務的稅繳信息;工商的商務欺詐信息;質監的質量信息等……,數據單一且無法縱纜全局。
第三,國際認可的信用報告都是由客觀、中立的第三方征信機構出具的,中國信用體系建設想要和國際接軌,就必須通過一個獨立的、合法的、有公信力的第三方征信機構來實現。換句話說,中國的企業只有出具第三方的信用評估報告才能得到國際認可。
因此,第三方征信機構不僅是推動我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關鍵,更是中國的企業走向國際,獲得國際通行證不可或缺的重要伙伴。